Quantcast
Channel: 科學月刊 – PanSci 泛科學
Browsing all 153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蜜蜂與農藥的戰爭──歐盟禁用新菸鹼藥物的始末

文/林宇軒│是個從學術象牙塔逃離的化學系所學生,比起做實驗,更愛分享科學故事,寫科普就是希望能和大家一起領略科學的力與美。 2018 年 4 月 27 日,歐盟認定新菸鹼類 (Neonicotinoid) 藥物對蜜蜂有害,決議禁止含有益達胺(imidacloprid)、賽速安 (thiamethoxam) 或可尼丁 (clothianidin0) 三種新菸鹼類農藥產品用於露天環境,一場持續超過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震識大小事知多少:該如何逃難?地震震度又是如何分布?

地震來臨時,要如何避難逃生,提升自己的存活率?而在地震過後,各地震度是如何分布?與地震規模又有何不同?《科學月刊》九月號主題為「正視震知識」,就先帶讀者一同釐清各種與地震有關的大小事。 解析地震:各種「波」是什麼?有什麼差別? 地震波(Seismic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面對地震,人們準備好了嗎?在集集地震後的20年

文/潘昌志,臺大海洋研究所碩士、師大地科系博士班二年級,筆名阿樹,現為「震識: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」副總編輯。 1999年9月21日的凌晨,震央位於臺灣南投集集鎮的一場芮氏規模7.3的大地震,除了造成人類生命及財產上的損失外,更是一場死傷慘重、影響無數的自然災害。事過境遷後,這場地震為臺灣帶來什麼影響,又教會了人們哪些事? 上世紀後半災情最慘重的集集地震,給了臺灣地震學家一個沉重的功課。這 20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為什麼感覺比震央晃?臺北盆地的「場址效應」

郭俊翔/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。 在臺灣,每當有較大規模地震發生時,若臺北盆地的震動較周邊地區大,幾乎都可見到電視新聞報導或一般民眾朗朗上口地說,這是盆地效應或場址效應(seismic site effect)造成的震波放大現象。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現象?為什麼限於臺北?臺北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?一切就得從場址效應的機制開始談起。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太空科技只是貴族的遊戲嗎?且看 SpaceX 如何致力於人類成為星際種族的夢想!

文/火星軍情局局長,作家兼部落客,經營火星軍情局,關心未來的人類文明在宇宙中的地位。 近年來,隨著太空科技民營化,各家私人太空集團如雨後春筍冒出,如 SpaceX 、藍色起源 (Blue Origin) 、維珍銀河(Virgin Galactic) 、阿斯特里姆 (Astrium) 及畢格羅宇航 (Bigelow Aerospace) 等,也宣告民間太空探索的大航海時代來臨。近期,又以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近期臺灣西南部會發生大地震嗎?從斷層錯動與潛移談起

文/景國恩,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。 從小,生活在西南部的人們時常會聽長輩說道:「斷斷續續的小地震是好事,這樣才能讓『能量釋放』,避免大地震的發生。」不僅如此,在新聞也經常能聽到「某某地震屬正常能量釋放」的說法。究竟,地震能量真能一點一滴地慢慢釋放、以防止大地震的發生嗎?而人們又該如何面對和因應? 臺灣西南部即將迎來重大災害性地震嗎?有個說法,認為地震有所謂的「能量釋放」,那麼 2010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臺灣會發生海嘯嗎?東部海域的地震「烽火台」海纜觀測系統

林祖慰/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。 海嘯,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。當地震發生於海底,因震波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起伏,形成強大波浪向前推進,進而將淹沒沿海地帶。因著海底及海岸地形的不同,所引發的海嘯也有所不同,所以,檢視地形、地理位置與海底觀測,便成防範海嘯一重要課題。 臺灣地處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擠壓交界區域,地震活動頻繁且常造成社會大眾生命財產的威脅,其中芮氏規模 6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尋找小尺度粒子為什麼需要對撞機?跟核融合又有什麼關係?──《科學月刊》

文/章文箴,中研院物理所研究員。 物理的發展中,從過去於自然界中的觀測,到今日利用強大能量的對撞機,尋找尺度更小的粒子一直是物理學家的目標。但粒子到底是如何被製造的呢?本文將解開粒子對撞機製造新粒子的機制。 人類為了發現比原子更小的新粒子,早期大多藉由觀察來自於宇宙射線與大氣層作用後的產物,例如渺子、正電子等;而質量較大的粒子,由於它們容易衰變,生命期短,因此不易觀測。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從亞馬遜熱帶雨林的大火新聞,探討媒體現象與科學真實──《科學月刊》

文/林朝欽,林火學博士,現任亞熱帶生態學會理事長。 近年來,從初夏的 6 月開始,森林火燒新聞常成為世界性的焦點。通常,新聞中的火燒地點都是在北半球溫帶的美國、加拿大、俄國或地中海型氣候的歐洲;當北半球野火季在 10 月結束後,森林火燒的新聞轉為南半球,例如 12 月左右的澳洲。今 (2019) 年 7 月西伯利亞森林大火,3 百萬公頃森林過火,就是一件典型的夏季野火新聞,但到 8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南方澳大橋垮下來:認識懸吊拱橋的結構與斷橋緣由

文/周中哲|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兼工學院副院長,國震中心組長,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結構工程博士。 文/林德宏|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博士生,國震中心助理研究員。 上(2019年10)月所發生的南方澳斷橋事件造成嚴重災情,而作為懸吊拱橋的南方澳大橋,到底結構如何設計?橋體本身又面臨了什麼樣的損毀與破壞?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蛇蠍心腸?才沒那麼壞!你所不知道的蠍毒妙用

文/嚴宏洋|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。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從臺灣經典小吃學解剖:看完這篇讓你搞懂點黑白切的「黑話」

作者/張景淞,願將知識的可愛善美,結緣世人。 在臺灣,常常可以看到許多攤販、小吃店在招牌上寫著大大「黑白切」三字,店家案頭前會放著很多不同的內臟與肉類部位,點餐單上甚至還會有許多神秘的名詞:「脆管」、「脆腸」和「粉腸」等。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被商業高牆鎖住的科研成果:談學術文章的付費巨牆

文/甘偵蓉|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助理研究學者。 科研新知應受商業行為的制約,還是開放給人們閱讀討論?在這個網路普及的時代,研究工作者苦心經營的成果,仍難以直接與社會大眾對話。此外,學術商業出版的大手卡在其中,看似維持學術文章品質,實則為牟財利使科學裹足不前。在商用與開放的拉扯之中,作為學術出版小眾的臺灣,或許更有機會以小搏大。 被商業高牆鎖住的科研成果 「科學不應鎖在付費牆後 (no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「黑死病」再現?談鼠疫的流行病學與防治追蹤──《科學月刊》

文/莊人祥,疾管署副署長,曾任陽明大學公衛所副教授。陽明醫學士、公衛碩士,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資訊博士。 近期中國傳出鼠疫疫情,造成各地人心惶惶。而過去被稱為「黑死病」的鼠疫致死率極高,雖然近來每年的確診病例不多,但相關防疫單位不可輕忽,需持續追蹤及嚴防疫情擴張,並將疫情資訊透明化,以達到確實防疫的效果。 當 2003 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(severe acute respiratory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站在下個五十年的起點:《科學月刊》五十歲成長史

文/蔡孟利│2012 加入編委會、2013 副總編輯、2015 總編輯、2017 卸任,實際參與編務六年。很高興,曾經為這個沒有老闆的刊物工作。 《科學月刊》創立於 1970 年,由當時在美國百位臺灣留學生倡議創辦,迄今每月出刊,從無間斷。這本沒有財團、沒有政府預算支持,甚至是沒有老闆的刊物,在去 (2019) 年 12 月創刊滿五十年、發行滿六百期。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臺灣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株了,然後呢?

作者/林翰佐,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,科學月刊總編輯 本文轉載自科學月刊《臺灣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株了,然後呢?》 臺灣成功分離出 2019新型冠狀病毒株 今(2020)年 2 月 1日衛生福利部宣布了令人振奮的消息:臺灣某研究團隊已從患者檢體當中成功的分離出「2019新型冠狀病毒」的病毒株,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成功分離出病毒株的國家。 聽起來好棒棒,但是,具有病毒株,到底對疫病的防治有什麼貢獻呢?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嘿!身為台灣學生的你,害怕失敗嗎?從 PISA 評量檢視科學教育

文/蔡宇哲,臺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、「哇賽!心理學」創辦者兼總編輯。 去 (2019) 年底所公布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結果 (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, PISA) ,是在 2017...

View Article
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窗殺事件:鳥類的隱形殺手

文/王齡敏,獸醫師,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猛禽救傷站主任。 全球各地的大城市當中,因建築的玻璃與鏡子等設計,經常會發生鳥類飛行時錯認這些是可飛行的路徑,導致撞上而造成傷亡的「窗殺」事件。窗殺可歸納為日間撞擊與夜間撞擊,兩者成因不同。 窗殺事件層出不窮,臺灣也該正視此問題,並研擬出相關的預防措施。 世界各國的窗殺事件 有一種人為的無心傷害,造成每年上億隻野鳥死亡。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蒼藍一粟:航海家 1 號的特別任務

文/金升光,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、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員。 「再仔細看一眼那小點吧。那是這兒。那是家。那是我們。 Look again at that dot. That’s here. That’s home. That’s us. -卡爾.薩根 (Carl Sagan) 翻開相簿,往往能找到幾張自己和親朋好友或家人們的合照,化剎那為永恆。 1990 年 2 月 14 日,航海家 1...

View Article

Image may be NSFW.
Clik here to view.

有人在家嗎? 嘗試敲響外星人家門的SETI@home

曾耀寰/中央研究院天文與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,本刊理事長。 人類不斷在無垠的宇宙中尋找類似自己的生物體,雖然機會十分渺茫,卻始終澆不熄外星愛好者對於未知領域的熱情。 20多年前啟動的 SETI@home 計畫,讓普羅大眾也能與科學家並肩作戰,一同找尋外星文明。如今 SETI@home...

View Article
Browsing all 153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